咨询电话
400-123-4567
手 机:13988999988
电 话:400-123-4567
传 真:+86-123-4567
邮 箱:[email protected]
地 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电 话:400-123-4567
传 真:+86-123-4567
邮 箱:[email protected]
地 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微信扫一扫
谨防“校园树洞”成为谣言“发酵罐”
作者:bet356体育官方网站日期:2025/11/05 12:01浏览:
半月潭评论员郑明红近日,重庆工商大学新生郑明红在该校信息共享平台“工商机密”上发表匿名投稿,指责该校一名老师“上课特别刻薄”、“受欢迎”、“以粗鲁为幽默”。在老师极力维权并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据后,该学生道歉并表示,自己因课堂答错问题正在接受研究,在上述平台及个人朋友圈发表了对老师的不当言论。在各大大学,“校园树洞”很常见,本质上是“匿名的表达空间”。经过20多年的发展,“校园树洞”已经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迭代,承担了情感宣泄、信息交流、校园管理等功能。此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关注。很多人担心,“校园树洞”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谣言的“发酵罐”。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。一些学生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和法治意识。他们抱有“匿名就免疫”的错觉,混淆了“情绪表达”与“恶意八卦”的界限;一些“校园树洞”经营者缺乏信息分析能力和意识,存在虚假信息大面积诈骗的隐患。当“校园树洞”成为谣言的“发酵罐”时,其危害显而易见。这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名誉和心理损害,还会扰乱校园秩序。纠正这一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一方面,平台运营者要建立“提交-审核-发布”机制。对于涉嫌指责他人的意见书,要严格审查信息真实性,要求投稿者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杜绝谣言。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,学生应该记住,匿名绝不是伤害他人的盾牌,言论自由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。另一方面,高校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此类平台的监督和指导,加强学生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,并结合常见案例进行警示教育,让他们明白匿名并非为谣言传播提供空间。同时,要打通线下交流渠道,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情感宣泄渠道。 “校园树洞”的价值在于为情感提供安全的出口,而不是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。当个人遵循底线时,p平台尽到责任、高校有力引导,才能让“校园树洞”真正发挥倾听、治愈、信息交流的作用,回归“安全、理性、价值”的初衷,而不是成为谣言的“帮凶”。相关文章
- 2025/11/05谨防“校园树洞”成为谣言“发酵罐”
- 2025/11/05中共四中全会精神下基层丨南丰蜜柑为何
- 2025/11/04秋冬季节,孩子出现咳嗽、积食或呼吸道
- 2025/11/03第一眼·从三个维度理解“大国责任”

